English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优化战略

1999-10-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江苏教育学院田德旺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专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未出版)。这项成果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东部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东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东部能源短缺,原材料不足,运输紧张,第二产业居高不下,内部比例不尽协调。东部北片区,工业高耗水、重污染十分严重,资源偏少,且压力大;而南片区丰富的地表水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结构升级缓慢。

东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东部应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海陆资源的综合开发,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应注重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向中西部转移,实施规模经济,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名牌产业、产品和企业。提高能源优化配置水平,注重水土资源利用和保护,大力整治江河湖海,建立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为主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及大型绿色教育和培训基地,在高层次竞争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

东部区域结构优化方向。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促进城市体系发育,重点加强“一海”(环渤海地区)、“一岛”(海南岛),“一湾”(北部湾)、“二线”(京九和陇海铁路干线)和“三大金三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建设和经济核心区发展及经济特区的再创业,同时加快开发相对落后地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城市群为中心强化关联效益,域面推进,网络发展,形成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中国环太平洋沿岸的巨大连绵城市带,从而辐射中西部,并面向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美国、西欧、南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知识、管理、对外政策)和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作用。

中部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中部北片区高耗能、重污染的格局与地表水环境资源偏少乃至缺乏,很不协调。南片区地表水环境容量资源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但由于地处过渡地段,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因资源过度利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

中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基地建设和粮食、棉花、经济林、淡水水产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带让渡的国内市场和相应的生产能力,实行资源型和加工型相结合的综合发展,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中部北片区应尽量避免高耗水、重污染行业的大发展,适当限制炼油、石化、炼焦和煤化工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同时逐步发展以矿山机械、采油机械、电力机械为主的机械工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中部南片区除加强当前的优势产业(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资源型和原材料工业)外,还应立足当地的农业资源,发展食品、造纸等轻工业行业;同时利用区内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发展炼油、石油、石化、化纤及煤化工等,以发挥地表水环境资源的经济潜力。

中部区域结构优化方向。以京广、京九铁路为纵贯南北的主轴,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巨大优势;以三峡水电建设为契机,促进长江产业密集带的开发和建设;以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开发与加工为突破口,重点加强以山西煤化工基地为中心的综合开发基地建设;要强化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江、沿线大中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搞好以地级城市为主体的城乡规划与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轴带,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南北呼应、通江达海的枢纽和桥梁作用。

西部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降雨量小,干旱高寒;人口稀少,人才缺乏;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潜力大。

西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水能、矿产、军工、草地等优势,大力发展水电、采矿、三线军转民工业和民族特殊工业以及牧业和草业,积极发展交通。加强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建设以能源为依托,以电冶金、电化工为主导的多种联合生产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绿洲”农业,建设新的林牧基地和以林牧产品及优势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纺工业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西部“硅谷”。

西部区域结构优化方向。随着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应实施据点开发、点轴结合的发展战略。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昆明、贵阳、西宁、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为依托,不断增强实力,完善功能。以成渝、关中为先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围绕兰新、南疆、北疆、宝成、成昆、南昆及西南地区环形铁路等培育和开发增长极,发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积极发展沿边口岸城市,逐步选择部分县城和建制镇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工贸、商贸和旅游性城镇,逐步改变城市孤岛式发展、辐射带功能低下的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